• slider image 24
:::
雙溪國小 - 跨領域 | 2006-10-19 | 點閱數: 1618
地方創造力教育計畫期中訪視報告
計畫名稱:稻草人的呢喃
計畫分類:跨領域
執行單位:嘉義縣美林國小
主持人:簡素枝校長  聯繫人:劉綺老師
地方創造力教育計畫期中訪視報告
計畫名稱:稻草人的呢喃
計畫分類:跨領域
執行單位:嘉義縣美林國小
主持人:簡素枝校長  聯繫人:劉綺老師
一、計畫緣由及理念
儘管社會不斷的變遷,稻穀收成依舊是我們的土地上,我們孩子生長,鄉村文化中淵遠流長的活動,尤其是我們的學區四周都是綠油油的稻田包圍,撲鼻的稻穀味在收成的當下更具韻味。
和土地一起收成(空間有教學的功用)
我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對孩子而言和農民一起收成,是一種遊戲、一個體驗,但是問題是我們要如何讓此具有更深刻的意義?如何使孩子對於農村的文化,他生長的土地更深刻接觸,不會因為媒體資訊的衝刺,而忘記每天親眼所見的珍寶呢,實地接觸辛勤耕作和長出豐碩稻穀的田埂,了解稻米的經濟價值和當地的文化;並思考稻梗等作物的附加效用,以及耕種方式的改變,對於生態環境的影響。
年輕的小生命用好奇創意窺探他生活的世界,而他四周的農田稻穀,就是最容易理解的寬廣事物之一。當孩子接觸有自己成長痕跡的世界時,能夠探索知識、探索發現、增加閱歷,並希冀延續對鄉土的關愛與無窮的好奇心,並發現時間和知識的變遷仍然帶不走豐碩的收成所蘊含的辛勤和廣博的知識。
二、計畫目標
 藉由探索土地資源文化的過程,讓孩子成為掌握個人步調和把握個人創意風格的主人。
 結合音樂、語文、視覺藝術、鄉土教育與資訊多媒體的創作,激發孩子潛能並結合人際之間的交流,展現團隊合作的能力。
 藉由身體感官的接觸和肢體的創意伸展,激發孩子對家鄉深藏的情感熱情。
 結合認知、情意和想像,運用表演藝術的各種型態,提供孩子自由揮灑的天空。
 建構更多樣性的訊息交換、實物交換、文字交換和能力交換。
 促使教師在帶領孩子和紀錄孩子學習過程中,能學習以更有效和有創意的方式,幫助孩子成長,作為一個夥伴、園丁及嚮導。
 營造多元學習環境,讓學習層面加深加廣,促進學校與社區的交流。
三、實施現況
稻米裡面長什麼樣子?
我覺得四季樣子的變化都藏在稻米裡。因為春、夏、秋、冬這四節氣變化,讓稻米的外觀變形-春是剛種的時候、夏是快成熟的樣子、秋是收成的樣子、冬是放在倉庫裡面,四季變化讓稻草變的多采多姿
           -俊嘉在觀察拍攝四周農作物四季變化的過程中,認為稻米蘊含節氣變遷的精髓。
最初的情境-眼睛追隨一個稻草人
  在全台灣,稻草人的形象到處都是,透過書籍、電視與生活文化,稻草人令孩子感動新奇且刺激,而我們相信小組的互助合作,最能夠帶動這些好奇,而有密集的意見交流。
  我們以稻草人的眼光出發-一起討論「稻草人看到什麼?」-一個適當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孩子們尋求他們探索的問題,並萌發出乎意料的表現方式。
不間斷的調查研究-影像拍攝和文字紀錄
  我們從九十五年六月進行稻草人的呢喃創意活動,小朋友用照片和DV攝影機紀錄季節變遷。因農夫對節氣的了解而轉換稻作種植,四周地景產生變化,這其中深奧的智慧,藉著孩子持續的觀察,以及圖文集一筆一畫的文字敘述,並夾雜BLOG完整確實性的分享,深植在孩子的腦海裡。吻合我們對創造力的想法-創造力是日常生活中的經驗,而「求知」和「表達」相結合,最能開啟創造力的大門。
多樣性交會時-從象徵文字到多種語言、肢體、圖像和素材的飛躍
 圖文集&部落格:當孩子在一片混亂的新事物中尋找頭緒時,迷失和找到方向的過程是同樣重要的,而對孩子而言,文字和簡單的繪圖,提供孩子一個寶貴的再認識機會,也就是對思考和理解的再認識,所以每次出遊後,或是討論、創作後,孩子會把看到或想到的點點滴滴,以圖文集的方式夾雜紀錄。
 稻田的異想世界:看見孩子趴在地上或桌上,一起創作一幅大壁畫,壁畫是孩子化身為忍者或魔法少女,經由神奇的異次元空間鐵罐,進入色彩鮮明如夢幻的稻梗新世界,比植物還矮小的人類、泥濘裡的臭鞋子是王國、一株株稻米是房子、青蛙昆蟲是會說話的朋友,那是一個會令人大吃一驚的想像樂園。
 和農民一起收成:從全身癢到受不了的稻米搶收,到避免發霉的曝曬,孩子終於有機會
把辛勤耕耘的「痕跡」「捆紮」出來-頭戴棒球帽的青蛙、眼睛深邃的花生、俏麗捲髮的番茄、不愛說話的水牛、努力站起來的小蘋果,亦或是誤把脫把當頭髮的稻草人,它們都是一種禮讚啊!
 稻草畫:另一種稻草的變身術,挑戰立體和平面,小朋友適切運用稻草可親的特質,呈現節氣地景,有插秧、結穗、收割後等風光。
 故事創作:稻草人的故事,一波三折的求婚故事,從認知中喚起農村生活中的一些影像,組合成一個皆大歡喜的故事;農村的聲音是口說、聲音和視覺的共存與結合,一方面強化孩子與現實的關係,同時也開拓孩子與幻想的關係。
 照片+塗鴉:為什麼稻草人愈來愈少?以照片拍攝孩子戲劇性的創意搞笑演出,搭配突發奇想的插畫,解釋出稻草人為什麼愈來愈少的可能性。
 肢體伸展:肢體的伸展是人類最原始的動作,而自然氣候的變化是稻米成長的要件,孩子以纖細敏感的智慧,巧妙地結合兩者,在收割後的稻梗裡,舞出風水雷電土恣意於稻香的綿密喜悅。
四、未來欲改善之方向
時間不夠充裕  
  以家鄉環境為主軸的創造性學習,雖然我們努力與現有體制課程相結合,但是時間仍然不足,我們在有限的課程縫隙裡擷取,討論、分享和出遊似乎都是偷來的時間,非常短暫;這學期,我們試著將團體時間也規劃在內,增加孩子創作的機會,我們相信如果孩子能有足夠的時間去辨認、探索、嘗試和討論某個關鍵的問題,他們獲得的知識和靈感,就能與素材相結合,創造的能力就更強了。
忽略個人步調
  由於我們多是採取小組活動,而小組探究在腦力激盪,激發更多想法上也有其必要性,不過如果我們能更尊重個人的步調和個人的風格,或許有會有其他不同的可能性產生。
深度和廣度的拿捏
孩子嘗試不可能成功的事,也很容易滿足於做可能成功的事,所以往往事情在可能中夭折。選擇範圍和加深深度,我們還需要廣泛嘗試,藉著每一次的討論—>觀察—>>創意建構—>印證的循環,慢慢的放進去、慢慢的加進去,孩子的創意才能因習得的每一項知識技能和文化情感而蔓開紮實,而學校中許多結構性和無意義的活動亦因調和,顯得迷人。
五、交流與分享-回頭看看
  我想這是我們這一群孩子,第一次這麼緊緊的捉住他生長的這塊土地,然而天性中的敏銳思考和行動,和主題的可親性,讓他們從中不僅展現創意,也學習在議題中妥協、堅持或退讓,或僅僅只是仔細聆聽他人的想法。
而倦怠感或是遇到困難退縮逃避也是不可避免的,孩子會沒耐心、晃蕩、責怪別人、甚至隨隨便便,這時,讓孩子換工作、換搭檔,或是老師成為孩子與孩子間的「仲介者」,孩子可以體悟出團體合作的力量,也自然知道彼此的個性、特質、思考模式、經驗或興趣對於合作的影響;或是重新到原地在去觀察四周的景物,重新回想在碰到困境的時候過去類似的經驗,或是大家嘗試「創造」出「經驗性活動」,大家體驗新經驗,完成新的創作。
  原創力與想像是孩子天生擁有的,我們的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過度文明,讓孩子習慣於不需思考,不用頭腦行事,只需聽不必說,這次的活動最明顯的是孩子找回自信和想法,他們常會說:「我們要做出自己想的。」,總之,我們找回了想像創造的一線生機。
  任何的計畫若真想觸發孩子的創造力,便不能預先制定學習的內容,或是一成不變,而我想每一個主題都是一個豐富多彩的探索領域,我們要有隨時無法預估其發展的心理準備,以及不斷支持孩子繼續探索、發現事實、創意發想。一個沒有典範、沒有既定程式與規則的活動真的才是給孩子機會,去實踐他的創造意念。
:::

登入Sign in

版面風格


(共 5 個樣板佈景)